氹仔城區文化協會很榮幸於氹仔舊城區藝術空間舉辦紀念攝影展,展出澳門資深攝影師兼藝術家李銳奮於1992年在古巴旅行時拍攝且從未公開的紀實攝影系列,藉此向這位已故藝術家致敬。是次展覽獲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發展基金資助。
李銳奮於2022年5月18日去世。他留下了大量鮮為人知的攝影作品。在他家人、摯友, 特別是攝影團體Dialect 方言社主編輯及聯合創辦人楊俊榮的協助下, 本會得以展現了李銳奮1992年古巴之行拍攝的紀錄性攝影系列作品。Dialect 方言社致力於探索攝影無限可能, 並透過各種形式的展覽為澳門攝影帶來新的影響力。
如今, 古巴仍是一個遙遠且政治體制存有爭議的國家, 其獨特性和豐富的文化很容易透過音樂、雪茄以及 1999 年獲獎電影Buena Vista Social Club所推崇的生活方式來回憶, 這個地方於李銳奮的藝術生涯中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1992年,他首次踏足古巴,足跡不僅遍及首都哈瓦那,更深入古巴最東部的聖地牙哥,展現對古巴人文的深刻關注與探索。十年後,他以《古巴 古巴》為題,推出同名攝影展與攝影集,精選以彩色幻燈片拍攝的作品作為敘事主軸,呈現出一個色彩鮮艷、充滿生命力的古巴印象。
然而,在李銳奮的古巴影像檔案中,除了這批色彩繽紛的幻燈片外,還藏有一批從未公開展出的黑白照片。這些黑白影像以更含蓄、內斂的視角,捕捉了古巴人民的日常生活與情感。時隔二十多年,《古巴 古巴》展覽已成經典,然而這批未曾展出的黑白照片,猶如時空皺褶中的新窗口,讓我們得以重新想像那個深深牽動李銳奮靈魂的島國風貌,與他古巴旅程中未曾呈現的另一面。是次展覽透過公開這些作品, 以表達紀實攝影可用作紀錄人類真實的一面及他們生活狀況的重要性。觀者不僅有機會重溫李銳奮的作品,還能喚起關於古巴社會和國家生存的記憶。
北京出生,十歲來澳。大學時主修新聞傳播,畢業後於《澳門日報》當新聞記者期間,愛上法國新浪潮電影,決定赴巴黎尋夢。入讀法國巴黎第三大學(Université Sorbonne Nouvelle Paris 3),1990年獲電影及錄像學士。同年考入國立巴黎高等裝飾藝術學院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 de Paris) ,修讀攝影。 1991年參加法國攝影博物館舉辦之「街頭人生」國際攝影比賽獲一等獎,作品於巴黎大皇宮展出,並由攝影博物館永久收藏。1992年曾赴古巴創作,遙與政治人物卡斯特羅揮手。1993年畢業,回澳任教於澳門理工學院藝術高等學校。
電影、攝影、音樂、文學等皆為其畢生所愛,回澳不久即接觸佛學,奉行簡樸茹素的生活。曾於法國、澳門、香港舉行多次攝影個展、聯展等。1995年創辦藝術團體「石頭公社」。2001年「石頭公社」進駐婆仔屋並成立「婆仔屋藝術空間」,李銳奮出任藝術總監。其後仁慈堂收回婆仔屋,原班人馬遷往牛房繼續運作,後改名「牛房倉庫」。
2004年,他發現患有腦癌,經治療後即重拾教職及牛房倉庫工作,康復期間開始大量繪畫。2006年,由邊度有書出版《邊走邊看》攝影文集。繼續攝影及繪畫,舉辦個人攝影展及小型繪畫展,並前往紐約、韓國、法國等地交流及舉辦攝影展等。2017年,腦癌復發。2022年5月18日離世。
展覽詳情
展覽日期 : 2025年5月7日至7月9日
時間 : 12.00 pm – 8.00 pm
地址 : 氹仔舊城區藝術空間, 木鐸街35-AA及買賣街123-AA
藝術家 : 李銳奮
媒材 : 印刷品和模擬幻燈片攝影
入場 : 免費
關於氹仔城區文化協會
氹仔城區文化協會成立於2016年,由一群關注氹仔舊城區文化傳承的專業人士所組成的一個非牟利團體,致力推廣氹仔舊城區的豐富歷史和獨特的文化,促進城區的旅遊和社區發展,進一步優化旅遊及文化產業,建構一個更美好的社區。
協會致力透過舉辦各類型藝術及文化活動,活化氹仔舊城區,把城區塑造成澳門獨特藝術及生活文化旅遊區,結合文創、藝術、展覽及消閒娛樂多種體驗,為旅遊及本地居民提供更多休閒娛樂點,並體驗傳統地道的澳門風貌。
關於氹仔舊城區
氹仔舊城區,昔日是葡萄牙的領土,為漁民所居住。至今仍遺留著充滿融和葡萄牙及中國風格的建築,以及一系列具有粉彩色調的教堂和中式廟宇。有別於澳門娛樂場,這個滿佈歷史色彩和異國情懷的氹仔舊城區是本地居民和遊客必到之地標。